90后凌晨三點備考稅務師:人生下半場,拼的是健康
來源:高頓網校 發布時間:2019-09-17 10:38 責編:fuhuipeng
芝士學姐:人生下半場,拼的是健康和精力,如果身體拖垮了,考10張稅務師證書也沒有用!
01
我為什么不建議你熬夜備考稅務師?
在稅務師備考的路上,芝士學姐也遇上很多特別拼的考生,加班到深夜,依然拼著命備考復習,但是,如果身體拖垮了,你再考10個稅務師證書也沒有用。
正如芝士學姐之前碰到一個考生,一開始選擇面授班,后來因為工作實在是沒時間,又選擇了網課,臨近稅務師考前除了加班還要復習稅考,每天只能睡五個小時,有一天看著網課突然眼前一黑,什么都看不到,得了暫時性失明,就在那一瞬間,他的內心涌起了一陣恐懼,他覺得那暫時性的失明是身體給自己的警告,若再不愛惜,將會給自己更致命的打擊。
像他這樣拼命熬夜復習的,不在少數:

也許有人的學習習慣就是晚上的效率更高一些,但是這也是得擁有足夠睡眠時間的前提之下的,我們倡導的一直是健康的學習方式,拿命來換成績的做法,不可取,也不科學,而且也可能達不到你想要的結果,我在微博上就看到考過稅務師的考生就給大家一個忠告:身體是第一位的,千萬別熬夜。


人生到最后,其實拼的都是健康。
經濟學家有一個共識:健康等于1,只有擁有健康,人才可以去努力工作,去創造財富,去享受生活,而這些都是1后面的那些0。
一個人即使再有才華,但是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沒有充沛的體力去讓你“流汗”,最終也無法支持你實現自己的理想。
村上春樹曾經給自己的生活方式做過一個總結:
世上時時有人嘲笑每日堅持跑步的人:難道就那么盼望長命百歲?
我卻以為,因為希冀長命百歲而跑步的人,大概不太多。
懷著“不能長命百歲不打緊,至少想在有生之年過得完美”這種心情跑步的人,只怕多得多。
同樣是十年,與其稀里糊涂地活過,目的明確、生氣勃勃地活當然令人遠為滿意。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失敗,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02
拒絕熬夜備考,高效利用時間!
有的考生因為白天工作忙,晚上熬夜復習,而有些考生則因為拖延癥,一直拖到晚上,而又因為愧疚心理而進行報復性熬夜,算是懲罰自己,但是之后又周而復始......
所以,關鍵的問題是安排好自己的時間,白天特別忙,那就利用好一切能用到的碎片化時間。
這里芝士學姐給大家介紹一位考過稅務師考試的93年的小姐姐的經驗:
首先,我把我所有碎片化的時間都先列出來,實際上還不止如下幾點:

根據上面列出來的碎片化時間累計就已經達到2.5個小時了,每天把這2.5個小時好好利用起來,復習稅務師就效率了很多。
下面是關于我各時段的任務分配:
1、上下班通勤時間
我上下班時間共計約1小時,我是這么分配的:
上班路上時間30分鐘:
10分鐘繼續回顧昨天的學習情況(我每天的前一天晚上都會用小卡片簡要總結當天所學知識和不理解的地方并記錄下來,睡前半小時回顧);
20分鐘看稅務師電子書版復習,復習前期我更多的是用在詞匯理解和記憶上。
到了公司后暫停學習安心工作。
下班路上,繼續看電子版的學習資料,對于一些重難點在心里做好標記,等待晚上來攻克。
2、午休時間
我們公司是一個半小時。
我將這一個半小時分成三段,前30分鐘用于午餐,午餐后用30分鐘時間來午休。
午休30分鐘后,再用30分鐘時間來學習,直至上班。

3、工作期間時間
上班期間,許多人會偶爾抽出點時間跟同事閑聊,或是中途去個衛生間,或是偶爾拿出手機刷刷朋友圈看看新聞等,這些都是可以算是碎片時間。
我在這方面的時間大概計做30分鐘,這些時間我都用來看看考經、查查一些在復習中不太了解的概念等,也是比較有收獲的。
4、睡前半小時
睡前半小時很多人喜歡趟下來在床上玩會手機再睡覺,我用這半個小時時間回顧學習成果,基本和第二日上班路上同樣的過程。
在充分利用了碎片化時間的情況下,我每天能比同考稅務師的職場人士多出2.5小時學習時間。除此之外,我在每日下班后都會抽出3小時的整塊復習時間。
我每日6點下班,扣除下班路上半小時時間和晚飯時間,通常是晚上7點到10點之間是我的整塊學習時間。
而到了周末也是無休,大概為11小時復習時間。
綜合算來,一周的學習時間大概是50小時,一個月的學習時間約為200小時。
所以,備考期間我就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把別人兩年三年的事情壓縮到一年,甚至這幾個月來做。
那幾個月期間,我跟朋友總戲稱,我要魔鬼式閉關1個月了,出來就成魔了。
稅務師報名,拼的并不是智商,而是能力。
學習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對時間的掌控能力。只有將每一分鐘都發揮到極致,才能在同樣的時間里,完成比別人更多的事。
多看一遍,就多了一層理解,就多了一分勝算。
什么東西丟了都有可能找回來,但是有一件東西丟了永遠找不回來,那就是命。
拿健康做一場人生的豪賭,你注定是一個輸家。
人生越走越長,你會發現你的身體不只屬于你自己:
事業的成功,家庭的幸福,人生的美滿,都需要用精力去創造。
人到最后,拼的就是精力。
共勉。
版權聲明: